東北網10月11日訊(記者包海多 編輯彭佳麗)他從硝煙中走來,在和平年代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從泥濘的黑土和荒原中走來,在這片灑滿汗水的土地上回憶往昔。他已到耄耋之年,但在回憶的長河中,最閃耀的仍然是農場、乾部、服刑人員……他叫郭新友,是華山監獄離退休老乾部。

  原華山監獄民警郭新友。

  郭新友老人住在監獄附近的家屬樓裡,聽聞早有晚輩想將老人接走,但老人捨不得這片土地和戰友,這一住就是十多年。一聽說記者要問關於華山監獄的事,郭老頓時神清氣爽,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感覺就像見到自家人一樣親切。

  隨後,郭老回憶了到華山監獄開始勞教工作的經歷,一起還原了那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郭老似乎已經完全沈浸在他的那段五味歲月中:講到追捕逃犯時,他會眉飛色舞,如沙場點兵,魄力不減當年;說到當時農場的艱苦生活,一家幾口擠在一間茅棚裡,他會眉頭微鎖,眼中充滿了酸楚;講到過去開心的瑣事,他會像個孩子一樣歡快、開懷地笑。

  伴隨著老人的回憶,我們走進了華山監獄創業的年代。

  1955年,組織上的一道命令,讓郭新友離開了家鄉,帶著300餘名在押人員,赴黑龍江進行教育、勞動改造。

  沒有任何猶豫,郭老告別了家人,帶著戰士、押著服刑人員來到這座從沒聽聞的城市。這一趟押解,一去就是數十年。

  當問及郭老是否後悔時,老人只說了一句:『國家需要!』

  『既然選擇了,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當時劃給勞改農場的駐地,多為荒地和水泡,那時郭新友帶著一百餘服刑人員自己動手,用樹枝、鐵絲、泥土搭建了監獄的隔離『大牆』,用木板和沙土『夯』起了簡易『監捨』,而他們住的卻是地窨子和用樹枝、油氈布達成的簡易宿捨。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幾匹馬是當時不多的代步工具。沒有大事根本不能使用。

  寒冬時節,為了從工作點押解一名服刑人員回來,郭新友第一次享受到交通工具的待遇,可伴隨著軍馬的還有荒山的狼群。然而時間緊、任務急、作為唯一熟悉犯人、且熟悉路線的人,組織安排郭新友一人背著搶,拉過馬,便在茫茫黑夜中趕往了開荒的工作點,而這一來一回郭新友遭遇狼群攻擊,差一點將命扔在了這押犯的路上。

  全監獄民警職工住『地窩子』、草棚子,風雨兼程,艱苦奮斗。當時所有人只有一個願望: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監獄一窮二白面貌,讓大伙都過上好日子。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現在郭老經常去監獄看看,看看寬厚的高牆、看看框架結構的服刑人員『監捨』、看看窗明幾淨民警、職工辦公樓、備勤樓、看看方便乾淨的自來水和衛生健康的民警職工食堂……

  歲月無情,偷偷地在郭新友身上留下了無數的印記,雖然染白了黑發和雙鬢,雖然侵蝕了他高大的身軀,卻無法盜走他頭腦中那一幕幕,那全是在華山監獄時的回憶,或酸楚、或甜蜜、或艱難、或挫折,這些都已不重要,因為於郭老而言,他已用青春開拓了璀璨人生,用雙手描繪了華山監獄的一幕幕歷史,用雙腳一步步走好了勞教工作的每一步,這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