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市公安局有一名民警,是大家都公認的好大哥、好師傅、好助手和局裡的『金剛鑽』。他就是夏宇,大慶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巡察防暴二大隊大隊長。1989年4月參加公安工作以來,先後被評為大慶市公安機關『鐵人式公安民警』、『黑龍江省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龍江工匠』、『全國安檢排爆先進個人』、『全國大型活動安保專家人纔』、『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嘉獎8次;先後榮獲『全市公安機關刑偵專業旗幟』『全國十佳優秀排爆手』榮譽稱號;『全國公安機關優秀專業技術人纔獎金』獲得者。


恪守初心譜忠誠,小人物大志向
作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並把這四句話做為他從警立業的『座右銘』,每日工作對標對表的『整容鏡』,不斷鞭策和激勵自己,誓做一名保一方平安,護一方正義的優秀人民警察。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緊跟新時代要求,不斷補強精神之鈣,在巡特警支隊率先開展『踐行新使命,忠誠保大慶』主題實踐教育活動,開展『黨旗掛起來,黨史講起來,警徽耀起來』等崗位承諾踐諾系列活動,提昇中隊民警政治意識,強化政治規矩,永葆人民警察政治屬性。他本人也兩次作為全局的學習典型,在全局大會上做交流發言。作為『鐵人式公安民警』他接處警2000餘次,恪守警規,做到聞警即出,化危難於第一時間,無一延遲。作為『全國安檢排爆先進個人』,他安檢排爆300餘次,做到聞令即動,救生命於一線,無一差錯。作為『全國十佳優秀排爆手』,他排除各類爆炸裝置40餘個,成功處置爆炸警情100餘起,做到毫發無損。在一次次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奮勇爭先敢擔當,以嚴格自律踐行黨員先鋒模范,彰顯了人民警察心系群眾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政治本色。
1992年2月,國內發生的一起公交汽車爆炸案,造成人民群眾3死23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此後,他將『救生命於毫秒之間,解危難於光線之中』作為他排爆事業的源動力,深研防排爆理論和工作實踐。為此,他還專門報考了相關函授學業,不斷鑽研炸藥、爆炸學、物理、化學、無線電等相關知識,研究排爆理論和實踐。最終,在1996年考入公安部安檢排爆人纔培訓班,如願成為一名真正的排爆警察。為快速提昇工作實踐能力,他抓住一切機會給自己加油充電,先後參加了公安部組織的防暴技術中心業務培訓、物證鑒定中心爆炸處培訓;以及安檢排爆及爆炸現場學習班、美國防爆專家培訓班等20多個專業班次學習,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纔乾,也為今後的工作夯實理論基礎,積累豐富的經驗。


牢記使命苦鑽研,小警察大專家
多年來,他不斷摸索爆炸犯罪情況趨勢和安檢排爆工作的現實狀況,深入理論研究,撰寫了《論安檢排爆實驗室在現實工作中作用》《爆炸物處置行動的幾點思考》等十餘篇學術文章,並針對轄區內的幾家大型國企的相關安全防范情況,研究了一系列可行性極強的安全防范措施,也為全市防爆行業工作提供了可行性參考。他針對當前爆炸犯罪繁雜化等問題,牽頭創辦『夏宇排爆實驗室』,精心實驗,帶頭攻關,制作模擬爆炸裝置和器材200多件套,創新各類『排爆法』,有效降低爆炸裝置危害、排爆人員實戰風險,極大提昇安全排爆質量效率。
『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是其匠心使然,近年來,他甘為人梯施教,先後參與省市組織的排爆教學20多次,應邀赴外省地講學6次,共有300多人受到專業培訓,為本單位培養專業能手9人,有效促進了全市公安機關安檢排爆隊伍建設,提昇安檢排爆水平。他參與編寫的黑龍江省公安機關排爆手冊,被做為全省公安通用教材下發使用。他所帶的大隊中有5人成為排爆專業能手,所在單位被評為『全市公安機關優秀基層單位』、大慶市公安局『鐵人式警隊』並多次立功。


直面生死勇擔當,小個頭大英雄
排爆這個行業,危險性極高。據統計,當年與夏宇同志同期的34位排爆戰友,已有4名犧牲在排爆現場,5名受重傷致殘……,但這些,並沒有嚇倒嚇倒這位身高一米六幾的『矮漢子』,反而更激發了他火線排爆的決心和斗志。2001年的大年除夕,他在零下31℃的嚴寒中,室外赤手作業40多分鍾,成功拆解了一個裝有大量氯酸鹽炸藥和鋼珠的禮品盒爆炸裝置,叫響了『從警誓言』。2005年10月的一天,犯罪嫌疑人在索要錢財的同時,聲稱在棄屍的車內安裝了爆炸物,夏宇同志直接趴在死者身上對車內相關可疑部位進行排爆檢查,叫硬了『捨我其誰』。2009年9月,歷時2天,在追捕公安部A級逃犯王厚軍時,面對持槍暴徒,他不顧個人安危,駕車衝在第一位,渡江追在第一線,與戰友密切配合,終將犯罪分子緝拿歸案。2012年12月,在處置安達市一個爆炸物現場時,歷時9個小時,成功將一個二元爆炸裝置分解,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盡顯英雄本色。2016年11月,歷經3個小時,於凌晨0時30分成功的將販毒窩點內的一個爆炸裝置安全排除,化危難於一線,彰顯了使命擔當。

光與火之中,淬煉了夏宇同志一名人民警察的無畏與擔當;大與小之中,彰顯了夏宇同志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與奉獻。(任子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