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伊春市委政法委以共建為基礎增強獲得感,以共治為手段增強安全感,以共享為目標增強幸福感,堅持改革創新,努力打造新時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新格局。連續16年獲得全國綜治優秀地市榮譽,於2013年、2017年兩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榮譽『長安杯』。
一、以共建為基礎,推進新時代多元多樣化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突出制度和體系建設在社會治理格局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努力推進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一是強化組織領導體系建設。始終堅持把綜治平安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實施『一把手』工程,實行項目化管理。以健全完善綜治領導責任制為重要抓手,激發各綜治成員單位工作動力,形成了齊抓共創良好態勢。二是強化基層綜治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組建治保會、治安巡邏隊等1156個,使基層綜治組織真正發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加強『兩新組織』綜治組織建設,在非公有制經濟和規模以上企業設立綜治辦,得到企業支持和群眾歡迎。三是強化網格化責任體系建設。完善網格化管理工作布局,加強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培育發展了公共服務、反映民意、化解矛盾等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激發了社會組織的活力。
二、以共治為手段,打造新時代全民參與開放式社會治理格局
構建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共治是關鍵。一是推進居民自治改革創新。創新平安民主自治機制,在全市社區全面推行居民代表會議和居民代表常任制,實現涉民事務由行政包辦向居民自決轉型。每年全市議決低保對象約15.5萬人,低保對象進出動態管理准確率達97%以上;大病救助1.4萬人,救助准確合格率達98%以上。二是推進矛盾多元化解體系創新。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功能互補、程序銜接的矛盾糾紛有效化解體系。創新發展了百姓百事諮詢中心、矛盾溫馨調解法、『熟、理、情、德、防、活、了』七字調解法等一批經驗做法,打造了成本低、覆蓋廣、效率高的民意解紛渠道。三是推進平安創建細胞工程創新。選定平安家庭、平安景區、平安企業等12個基層創建項目為『平安細胞』工程項目,層層簽訂了《全市行業平安建設責任狀》。全市平安縣(區、市)創建達標率為100%;90%以上鄉鎮(社區)、村(居)、單位、企業、校園、醫院、家庭達到平安創建標准。
三、以共享為目標,推動社會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突出重點、強化服務、創新措施,使社會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一是全面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提昇人民群眾安全感。加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立體式動態防控網絡建設,在全市開展了雪亮工程和綜治通系統、綜治視聯網建設,率先在省內啟動市級大數據中心建設項目,中心匯聚數據日增量約55億條,形成了貫通上下的綜治信息化網絡。人民群眾社會治安滿意率、公共安全感連續10年分別保持在97.5%和98.6%以上。二是創新社會服務機制,提昇人民群眾幸福感。把加強和諧穩定的社區建設作為平安建設重要基礎,積極進行服務創新。大力加強綜治中心實體化、規范化建設,推行了居民選警長、警長兼任社區副主任的警務機制改革,進一步整合基層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資源,社區全部建立了社會管理綜合服務大廳,搭建起服務群眾、警民互動的新橋梁。三是加強重點人群服務管理,提昇人民群眾獲得感。全面抓好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10個區局實現了未成年人零犯罪,嘉蔭縣『未成年人零犯罪』的經驗做法得到中央和省領導肯定。全面落實了重癥精神障礙患者以獎代補政策,實現『清單式』管理,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肇事肇禍事件發生。在全省首創社會幫教向監獄延伸、監獄教育向社會拓展的聯合幫教『雙延伸』做法,實行刑釋人員『創業、謀業、救濟』三位一體的安置模式,刑釋人員重新犯罪率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