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龍江網訊 自公益訴訟開展以來,我省檢察機關不斷探索建立了具有黑龍江檢察特色的公益訴訟模式,五年來,在助力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8年,省委和省人大常委會都專題聽取了省檢察院公益訴訟工作匯報,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了《關於支持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
2019年1月,省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於加強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省檢察機關全面落實《決定》,以公益訴訟檢察為牽引,持續加大對環境污染領域犯罪打擊力度,組織開展保護『大森林』、『界江界湖』等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形成了監管違法追責、犯罪行為打擊、公益損害恢復『三位一體』公益保護模式,取得了黨委政府支持、群眾滿意、監管加強、治理延伸的共贏效果。針對盜伐毀林刑事案件,探索『補植復綠』機制,收到了『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青山、教育一方群眾』的監督實效。2019年4月11日,多家媒體以《密林中開『天窗』黑龍江6000畝林地疑被毀林種人參》為題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尚志市檢察院就『密林天窗』發現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線索9件,立案審查9件,對有關監管部門制發訴前檢察建議9件,並密切監督林地生態修復工作,保護綠水青山,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犯。
做好必答題
堅持『小切口、大作為』的理念,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決策部署,立足檢察職能開展全省小煤礦關閉整治公益保護法律監督專項調查,助推全省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2019年3月,此項工作經中央媒體報道後,被最高檢寫入兩會工作報告。
把准方向『向前進』,抓好落實『回頭看』,又相繼開展了『醫療廢物清理』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水源地保護』和『二次供水安全』公益保護檢察監督。雞西市雞冠區院辦理的二次供水安全行政公益訴訟案,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典型案例。
2020年1月,省檢察院就城鎮居民二次供水安全問題向省政府制發了『一號檢察建議』,有力推動了全省進行監管整治,讓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打造了獨具龍江特色的『檢察公益訴訟新模式』。
善做選擇題
督促並會同有關職能部門深入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公益保護』專項監督,從校園外圍的監督到走入校內的保護,兩年多來,對全省121個縣(市、區)內5756所中小學、幼兒園的食堂、超市及配餐機構進行排查,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建議。綏化市檢察院成立了全省首個公益訴訟(食品安全)聯合檢驗檢測中心。
勇做附加題
積極穩妥開展『等』外探索,噪聲污染、電梯安全、消費者利益保護等陸續納入辦案視野,一些群眾關注的煩心事、揪心事得到整改解決。『檢察機關能夠代表國家去支持起訴預付卡糾紛在全國尚屬首例』。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三位來自佳木斯市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寫給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的聯名信中,這樣評價佳木斯市向陽區檢察院辦理的預付卡消費民事支持起訴案件。
開展公共安全的公益訴訟實踐,也已成為龍江檢察機關新的『特色品牌』。雞西市檢察機關辦理的『公共場所電梯安全』、哈爾濱鐵路運輸分院『高鐵建設公益保護及沿線環境安全治理』、七臺河市檢察機關辦理的『瓶裝液化氣分銷站點儲運安全』等公益訴訟案件均被相關部門認可接受,並已取得整改實效。
精耕老課題
從2018年初,全省檢察機關就相繼組織開展了『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水源地保護』、『秸稈露天焚燒』等專項監督工作,較好地助力了全省打贏藍天、碧水、淨土、原生態和美麗鄉村『五大保衛戰』。
2019年年初,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省檢察院出臺了《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保護黑土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實施的意見》,黑土地保護工作進入到法治軌道,逐步走向依法治理、科學治理。
截止目前,通過監督辦案,整治違法亂建、亂佔耕地等破壞黑土地的違法行為,保護耕地491.25萬畝。整治違法采伐農田防護林、非法采砂等破壞黑土地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督促行政機關補種耕地生態防護林502.5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