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佳木斯市檢察機關充分利用市域社會基層『網格化管理』的有利契機,創新探索檢察監督新模式、新途徑,不斷促進人員下沈、重心下沈、職能下沈,建立對接單元網格的『檢察網格』機制,對佳木斯轄區內8541個社區(村屯)網格全覆蓋,助推市域基層社會管理規范化、源頭化、協同化發展,深入踐行了『雙贏、多贏、共贏』的檢察工作理念,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展現了廣大檢察乾警新擔當新作為。
佳木斯市檢察院成立全市檢察網格工作協調指揮專班,統籌全市檢察網格工作。制定了《佳木斯人民檢察院關於加強檢察網格化管理推進市域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配套設計了《組織機構設置及職責分工》《檢察網格職能下沈清單》《檢察線索征集清單》,並同步向各檢察工作站下發《檢察線索受理流程導圖》和《糾紛化解流程圖》。以全市社區(村屯)網格為基礎,設立檢察網格聯絡員,建立『1對N』聯絡方式,即一名檢察網格員,對接所轄地區若乾個網格,實現對轄區內網格全覆蓋。建立『檢察+』網格群組,即建立包含社區、村屯、公安、法院、司法、社會團體等各領域網格員的聯絡組,掌握各領域網格員聯絡方式,及時傳遞、送達信息。
明確檢察網格員的聯絡職責,要求做到『三個告知』:告知檢察機關的具體職能、告知檢察網格員下沈工作職能、告知法律監督受理線索范圍;實現『三個知曉』:知曉網格基本情況、知曉矛盾糾紛及安全隱患情況、知曉社情民意對政府和司法機關需求情況;加強『三個聯動』:加強與社區(村)網格員的聯絡互動、加強與網格內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互動、加強與人民監督員聯絡互動;做好『三個走訪』:圍繞專屬網格,做好對企業、學校、監管場所的走訪、調查、聯絡工作;突出『三項工作』:社區矯正、公益訴訟線索收集、未成年人保護。確立涉檢案件(事件)2小時報到制度,規定全市檢察網格員在收到訴求後必須2小時內進入網格開展工作。將為群眾服務與深化法律監督工作融合貫通,推動了『四大檢察』全面、平衡、充分發展,進一步彰顯了隊伍教育整頓的成效。
在網格中完善辦案機制,提昇案件質量
深入挖掘檢察網格化管理在輔助辦案中的功效作用。將檢察網格化管理與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職能相結合,利用『檢察+』群組,及時瞄准社會關注熱點,完善案例發現和適用機制。全市兩級院通過網格員了解網格內社區矯正人員582人具體情況,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抽查30次,抽查社區矯正對象150人(次)。佳木斯市前進區檢察院辦理的5名醫生涉嫌銷售假藥案件中,辦案檢察官深入涉案專屬網格聽取社情民意,會同公安、法院反復論證,正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出不起訴決定,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富錦市檢察院依托網格化管理平臺設立綠色通道,快速受理公安機關移送的一起涉『疫』妨害公務案件。最大限度縮短辦案時限,3日內完成全部審查起訴工作,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在網格中拓寬線索渠道,提高監督能力
充分利用檢察網格化管理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動態跟蹤前移法律監督窗口,收集監督案件線索,截至目前,共接收網格員報送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23件。對醫院、學校、民營企業等專屬網格進行重點跟蹤,實現區別化治理,精准化服務,多元化監督。撫遠市檢察院圍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主題,結合黑土地保護、界江保護等專項檢察工作,設立公益訴訟檢察特色網格,對公益訴訟案件舉報線索諮詢實行專人受理,臺賬式管理。樺南縣檢察院結合時事熱點積極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向社區(村屯)網格員征集窨井蓋缺失等問題線索,並會同三級網格員制定『6小時昇級處置』工作模式,真正實現檢力下沈。
在網格中參與社會治理,優化法治環境
積極運用檢察網格助推法治環境建設,實現零散信息集約化處理,及時發現違法犯罪苗頭和體制機制漏洞,做好違法犯罪『預警機』。依托網格化管理構建多元解紛機制,延伸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健全源頭防控體系,主動參與矛盾化解,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湯原縣院充分發揮網格內能有效整合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有利條件,積極倡導開展行政爭議化解工作,與法院、司法、信訪等部門積極溝通,成功化解了李某等10人與縣不動產登記中心的行政爭議,『一攬子』解決了長達13年的行政和民事爭議,實現案結事了政和人和。在網格中開展普法宣傳,服務人民群眾。
借助檢察網格提供優質檢察服務產品,積極開展訂單式諮詢服務;通過統計建檔、走訪調查、面對面接觸等網格化特色工作方式,鎖定網格內弱勢群體、重點幫扶對象,創新探索支持起訴、精准扶貧等檢察工作機制。全面強化未成年司法保護,設計制作了《告離婚父母責任義務書》,依據網格員向離婚雙方和准離婚雙方進行宣傳發放,重點告知雙方對未成年子女應負的法律責任,著力解決單親家庭未成年子女監護缺失問題;疫情防控期間,全市檢察機關借助網格化管理新模式,不斷完善法治宣傳舉措,結合防疫卡點開展民法典宣傳,真正實現送法『家門口』。今年以來,全市兩級院共下沈學校、企業等『專屬網格』92次,開展宣傳167次,覆蓋人員12000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