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示龍江政法隊伍的
時代楷模、時代正氣、時代風采
大力弘揚英模精神
在學習政法英模感人事跡和崇高品質中
激勵和引領廣大政法乾警
忠誠履職、為民服務、擔當作為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
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5月12日
黑龍江政法英模先進事跡首場宣講會
在黑龍江高院舉行
來自巴彥縣人民法院的劉春榮
向大家作報告

宣講會前
黑龍江高院黨組書記、院長石時態
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中明接見了劉春榮
對劉春榮取得的工作成績予以肯定
勉勵她要更好地工作

她紮根基層法庭32年
近年來主審7000多起案件
無一發改、無一申訴
無一超審限、無一錯案
日均審結2.2件,調撤率達到90%以上
她就是小鎮女法官
劉春榮
今天,我們一起
走近英模、學習英模
崇尚英模、爭當英模
劉春榮,女,漢族,黑龍江省巴彥縣人,1969年4月生,中共黨員,法律本科學歷,現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人民法院興隆人民法庭庭長、一級法官,第六屆全國女法官協會理事。曾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范法官、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我最喜愛的好法官』、全國優秀法官、全國法院先進個人、黑龍江省『十佳』公僕、哈爾濱市最美公僕、感動哈爾濱人物等榮譽,榮立一等功1次。中共黑龍江省委政法委、省法院分別作出向劉春榮同志學習的決定。

她在人民法庭工作30年,始終堅守著對黨的審判事業無比忠誠的信念,不但把忠實履職,依法辦案視為天職,還設身處地為廣大百姓著想、幫群眾解難,心系群眾、秉公執法、廉潔辦案,在忘我工作中追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劉春榮,是新時期法院系統的優秀代表,是全省法院乾警學習的楷模。近年來,她每年承擔著500餘件案件的審理,共審結案件7000餘件,平均每天審理案件2.2件,案件調撤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
她將深沈的熱愛
根植在基層大地
興隆法庭地處巴彥縣北部,轄區西鄰呼蘭,北鄰綏化、慶安,東臨木蘭,轄區有6個鄉鎮,20多萬人口,案件數量年均在500件以上。
自參加工作以來,劉春榮一直在基層法庭工作,一乾就是30年,由於各種原因,興隆法庭的乾警始終沒有按標准配備,特別是2013年法庭副庭長退休後,就只有她這一名法官。為此,她貪黑起早,放棄節假的休息,加班加點地審理案件。

一次,因為過度勞累,劉春榮病倒了。醫生讓在家休息治療,但有一起土地糾紛案件,就定在當天開庭。原、被告雙方原本是住了多年的鄰居,但因為耕種的土地相鄰,為了一壟耕地而爭執多年,甚至大打出手,派出所也處理過他們的糾紛,始終沒有任何效果,兩家甚至揚言不惜出人命也要爭這壟地。考慮到如果延期開庭可能導致雙方矛盾更加激化,劉春榮拒絕了書記員的好心勸阻,帶病堅持正常開庭。庭審時,她一邊掛著吊瓶一邊組織庭審。在調解階段,她耐心地向雙方釋明法律,並請來村委會主任一起做工作,從兩家父輩就是好鄰居相處如一家人的角度,勸導雙方各讓一步。看到她因高燒而通紅的臉,聽著她因咳嗽而沙啞的聲音,原、被告終於被打動了。他們說:劉庭長為我們這點事有病都顧不上治,掛著吊瓶為我們調解,我們再爭這點東西真是對不起人家呀。看到他們在調解書上簽字,昔日拿刀握棒的手握到了一起,兩個『仇人』又變成了好鄰居、好哥們,劉春榮欣慰地笑了。
她將盡職的履責
躬耕於服務大局
興隆鎮是巴彥縣最大的鄉鎮,一鎮通『四縣(市)』,也是巴彥唯一通火車的鄉鎮,城鎮經濟比較發達。但隨著近年來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一些社會矛盾也突顯出來。

2013年,轄區某村18戶村民要求村委會給分地,多次協商未果後,以韓某、姜某為首多次圍堵政府並進京上訪。為此轄區黨委政府多次找到法庭請求依法解決,但因該案不屬法院受案范圍,無法進入訴訟程序解決。

在這種情況下,劉春榮沒有一推了之,而是從大局出發,多次到18戶村民家中了解情況,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向政府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此過程中,她了解到帶頭的韓某家庭生活非常困難,上有80歲的老母需要贍養,因兒子離婚,下還有4歲孫子也要撫養,而韓某本人已60多歲了,如果分不到地,將失去生活來源。為此,她多次找村委會和鎮政府,要求按政策給韓某一定的照顧,經過協商,政府為韓某全家辦理了低保,當韓某從劉春榮手中接過低保存折後激動地說:謝謝劉庭長,如果不是你幫忙,這事肯定不成,我這幾年上訪、打官司,都和村上打出仇了。政府能為我著想,我也不能不講道理,我和其他人再也不上訪了,就等你和政府給我解決問題。

後來,在她的建議下,村、鎮兩級政府妥善解決了18戶村民的問題,村民們還敲鑼打鼓地給政府送去了錦旗。據統計,幾年來,她共協助轄區黨委、政府妥善處理群體性糾紛20餘件,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她將萬縷的牽掛
化作於排懮解難
法庭是人民法院聯系群眾的窗口,也是為百姓排懮解難的前沿陣地。多年來,劉春榮時刻把群眾的疾苦掛心上,把百姓的冷暖放心頭,竭盡全力依法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015年春節年三十的晚上,她正要給家人包餃子准備年夜飯,忽然接到了值班乾警的電話,說法庭門口躺著一個老太太非要告自己的兒女,不給處理就不走。聽到這個消息,她立即趕到法庭,表明身份後老人終於肯進屋說話,看著老人凍的哆哆嗦嗦,她立即讓值班乾警給她倒上開水並買來吃的。從老人斷斷續續的交談中了解到老人已82歲了,有四個兒女,都住在一個村,她在兒女家輪流生活。因為幾個兒女都說她以前處事不公,把房子和土都分給其他兒女了,引發矛盾,這纔導致她大年夜到法庭來起訴。了解情況後,劉春榮和值班乾警立即開車和老人一道來到了老人的大兒子家,並讓他將其餘三個子女一起叫來,在子女和老人都充分表達想法後,她對老人的子女懾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特別是指出在過去艱苦歲月中,老人一個人能養活他們四個兒女長大成人已屬不易,而今天生活條件好了,為了爭點家產,四個子女竟在大年夜讓老人無家可歸,孝心何在,良心何在。在她嚴肅的批評教育下,四個子女痛哭流涕,紛紛向老人下跪認錯。劉春榮也當場讓他們簽訂了贍養協議,一場家庭糾紛就此化解。從老人家出來時,已是午夜時分,回望老人家裡溫暖的燈光,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雖然她又一次失去了和家人吃年夜飯的機會,但一人的不團圓,能換來千家萬戶的團圓,她的心裡仍然充滿了幸福感。
幾年來,她的足跡已走遍了轄區的每一個社區、村屯,成了名副其實的『本地通』。同事們開玩笑地說,只要你說出一個屯名,甚至這個屯裡的『名人』,就是蒙上劉庭長的眼睛她都能找得到。的確,30年的法庭工作,她已融入到這片土地上的百姓之中,每當老人們關切的叫她『閨女』,每當同齡人叫她一聲『大姐』,每當小朋友叫她一聲『阿姨』,她的心裡都是溫暖和欣慰。
她用初心與使命
書寫著一腔忠誠
俗話說『官司一進門,兩頭都托人』,在農村由於有些人法律意識淡薄,有這種想法的就更多。劉春榮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親戚多,同學多,朋友多,他們及他們的親屬一旦有了案子,就想方設法地找她疏通,要求給予關照。但在法律、親情、友情面前,劉春榮始終堅持法律至上,絕不用手中的權力為她自己謀取一分一毫私利。

2016年夏天,劉春榮同學的弟弟因為交通肇事致人受傷而被起訴到法庭,開庭前一天下午,同學來找劉春榮要求給予其弟弟關照,不賠或少賠錢。劉春榮向她耐心解釋法律規定,表示只能依法判決。同學聽了後很不高興,說你當了庭長,我們都想借點光,可你也太不給面子了,說完轉身摔門而去。從事審判工作以來,發生在劉春榮身上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雖然也為此失去了一些『親戚朋友』,卻贏得了轄區百姓的認可,樹立起了一名黨員法官應有的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劉春榮同樣義無反顧,挺身而出。作為哈爾濱市人大代表主動捐款,同時積極參與到轄區鄉鎮(興隆鎮)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當中去,包保興隆鎮美麗家園等4個小區,6棟樓房,36個單元共700多家住戶,負責小區的抗疫情宣傳和出入人員的登記,巡邏管理等工作,每天早上7點半上崗,晚上7點鍾回家,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人民法官為人民的莊重誓言,為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