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7日訊(記者 霍梟涵)近日,綏化市慶安縣人民檢察院依托專門成立的森林生態偵查監督與協作辦公室能動履職,在防止三起『頂包』錯案後,移送的某林業公安分局乾警張某某涉嫌徇私枉法的犯罪線索,經綏化人民檢察院偵查終結,已移送審查起訴。

創新工作機制,實行一體化專業性監督
為更好地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慶安縣人民檢察院根據域內林地資源豐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食品之鄉的特點,因地制宜成立了生態檢察辦案組,實行『刑檢+公益訴訟一體化』綜合履職,並與當地森林公安分局又單獨成立了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會簽了《關於健全完善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刑事訴訟活動監督工作實施意見》等5個工作機制。

堅持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的理念
在辦理一起非法佔用農用地案件中,辦案組發現該案存在替人頂罪的重大疑點,通過檢警協作方式,引導公安機關從客觀性證據著手,從嫌疑人社會關系入手突破,查清了案情,防止了錯案。總結此案辦理經驗,依托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開展了非法佔用農用地專項監督,又發現2起非法佔用農用地案為『頂包』錯案。公安機關采納了檢察機關意見,撤銷了錯案,重新立案。經依法監督後,分別以非法佔用農用地、包庇、偽證罪追究13名涉案人的刑事責任。並經深挖線索,將辦理該三起案件的辦案人張某某涉嫌徇私枉法的犯罪線索移送至綏化市人民檢察院。自森林生態『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成立以來,共監督立案3件13人,清理積案4件4人,移送職務犯罪線索2件2人,違紀線索16件 18人。
堅持『治罪』與『治理』並重
積極探索『專業化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之路。在辦理環境資源領域案件時,采用『認罪認罰認賠』訴前整改新模式,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專業機構評估確定損害後果、修復費用及修復效果,同時啟動刑事與附帶民事訴訟雙審查,督促非法行為人通過補植復綠、替代性修復等方式修復生態環境,同時向行政機關制發檢察建議,構建起『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專業評估』監督新模式。自『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成立以來,生態檢察辦案組共辦理非法佔用農用地、盜伐林木等生態環境資源領域刑事案件20件23人,其中,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5件7人,追償生態修復費用255、406、203元,恢復被非法佔用的林地1253.736畝,制發檢察建議2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