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青年報5月14日報道 『今年高招加分的政策和去年還是一個樣。』福建省南安市國光中學數學教師謝婉彬看了剛剛公布的《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細則》中有關加分照顧的規定,覺得『有點失望』。
作為福建省人大代表,她在今年1月舉行的福建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奧賽」、「創新大賽」、「省優秀學生」與高校招生加分脫鉤的建議』曾引發媒體熱議,省裡有關部門前不久還答復她高招錄取照顧政策『要調整』,但最後公布的內容卻沒有采納她的建議。
高考奧數加分政策遭省人大代表質疑
按照福建省高招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下列考生可享受加20分的照顧,由學校擇優錄取:1.應屆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考生,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者;2.應屆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考生,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或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者;3.應屆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考生,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含全國青少年生物和環境科學實踐活動)或『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或『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一、二等獎者』。
謝婉彬等5名人大代表在建議中對上述規定提出三點質疑:
首先,奧賽的目的只是想針對少數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國際大賽,在學科方面有所突破和建樹。由於奧賽得獎的學生高考可加分,這樣就使得奧賽帶上了功利性,導致一些學校、家長、學生為了奧賽取得好成績,加班加點專攻某一學科,因此在客觀上造成了一些本沒有特長的學生為了『加20分』而偏科。只有在沒有功利性的氛圍下,纔能避免參加競賽的學生出現偏科現象,也纔能讓真正有天賦、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
其次,舉辦青少年創新大賽的目的是發現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但是因為政策規定獲全國二等獎以上的可加20分,導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變味,一部分作品由『專家指導』變成『專家制造』,甚至有的中學生選送參評的作品達到了碩士、博士生水平。
第三,從2004年開始,福建省出臺獲省級優秀學生稱號者高考可加20分的政策,但是『省級優秀學生』不論是從名額分配、評選標准或是評選過程均存在不公現象。獲得『優秀學生』稱號的不一定真正優秀,其背後有很深的人脈關系及家庭背景,甚至存在腐敗現象。謝婉彬等代表指出,福建每年因『奧賽』加分的學生大約有150人,『創新大賽』加分的大約有15人,『優秀學生』加分的有100多人。這種加分政策對全省絕大數考生,尤其是農村學校的考生是極不公平的,他們的高考原始分數即使能上北大、清華的錄取線,也可能因這種加分政策而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