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析
一個月退藥金額近75萬元
在江陰市人民醫院工作多年的姚女士(化名)說,『國家規定為保證患者用藥安全,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但在實際當中,一家正規的醫院在運營當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會有一些沒有用完的藥會多出來。一般醫院的通行做法是,把餘藥交由病人或家屬帶回家。如果病人或家屬提出退藥要求,院方會經過嚴格的審查程序,在有一定限制條件的情況下,同意退藥,然後把退藥費用記入病人賬戶內。
『我們這家醫院的操作是,每個月由各個病區的護士長負責統一回收藥品上交中心藥房,中心藥房清點驗收後造表交核算科,核算科按藥品進價的14%返還給各病區、6%返還給藥劑科、80%作為醫院小金庫收入的模式進行核算,得到一筆總的金額。經過院領導的審核簽字後,財務科再以輸液費的名義給各病區和藥劑科按比例發放現金,大頭則歸醫院小金庫。』姚女士說,『2008年11月份的退藥金額接近75萬元,按照進藥成本順價15%為86萬多元。這就意味著,有86萬多元病人已經給過錢的藥品不但沒有用在病人身上,悄悄回流到醫院的中心藥房,衝抵下個月的用藥。一年下來醫院光這一塊就能「收入」接近1000萬元,這樣情況至少已經持續了7~8年時間。』
姚女士說:『比如兩位病人因為做CT需要造影劑,各花200元購買了1瓶造影劑。事實上1個病人實際需要使用的造影劑往往只有半瓶,通常情況下兩個病人應該是各用各的,做完CT會各自剩下半瓶無法繼續使用只能丟棄的造影劑。發現退藥可以換錢後,醫院則照常要求這兩個病人花錢購買2瓶造影劑,可實際使用時則只打開其中1瓶造影劑。這樣兩個病人做完CT後會剩下1瓶包裝完好的造影劑。也就是說,2個病人共花400元購買的造影劑,有1瓶200元的造影劑實際上被截留,隨後通過「退藥」的形式變成了現金,再以「輸液費」發放。』
姚女士說,這筆所謂的『輸液費』是交由每個病區的護士長統一分配的,沒有『退藥』就沒有錢拿,多的時候,一個護士一個月可以拿到500~600元,總之是退藥越多,發的錢也就越多。
莫女士也證實,她所在的病區基本上每個月的退藥金額都在數萬元,按照14%的退返金額,病區的護士長每個月都能拿到數千元的現金。這筆錢護士長會統一分配。
揭秘
『退藥』有四招
『輸液費』與『退藥』掛鉤的方式,讓醫院中參與此事的人想方設法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瞞天過海克扣藥品,而這一切病人往往很難發覺。『據我統計至少有4種,這是很不正常的。』曾經在江陰市人民醫院某病區擔任主任的楊先生(化名)介紹:
『化整為零』:一瓶胰島素,本來是一個病人使用的,每個病人各自使用各自花錢購買的胰島素。為了節省藥品方便『退藥』,現在幾個病人合用一瓶胰島素,剩下來的胰島素則成了『退藥』。
『吃空額』:病人在住院期間,特別是一些病情不那麼危重的病人,有時候會因為有事而暫時請假離開1~2天。按照常理病人不在醫院期間,應該是無需用藥的,但藥照樣開出。
『打時間差』:因為電腦統計原因,當天專科病人以及出院或者死亡病人統計的藥品有時候會有重復或者多算,但只要病人不提出或者不清楚,這些列入清單的藥品同樣成了『退藥』。
『加減法』:醫生的處方上列明了用藥的品種、劑量。比如某藥當天需要用5瓶,結果只在病人身上使用了2瓶,剩下來的3瓶同樣成了『退藥』。
楊先生說,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某病區發現了整整兩大箱『沐舒坦』。『一瓶「沐舒坦」要賣到30多元,一般病房領藥都是根據病人需要當天領藥,有這麼多「沐舒坦」剩餘絕對不合常規。本來在醫療過程中出現少量剩藥是一個偶然現象,量也是非常少的。可是自從有了這個「輸液費」和「退藥」掛鉤的政策後,我發現剩藥變得越來越多。我認為這樣的情況促使醫護人員為了多拿退藥費而采用各種方式克扣病人藥品,甚至瞞天過海給病人少用藥、不用藥。這已經不僅僅是侵佔病人財產的問題了。我覺得這是剝奪病人受治療權,損害病人健康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嚴重問題。』
對江陰市人民醫院的退藥問題,快報將繼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