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9月17日訊殘缺不堪的車體,乾癟的車輪和已被當做垃圾箱的車身,影響了市民出行,也成了城市環境的傷疤——日前,記者走訪哈爾濱市部分小區和二、三類街路時看到,很多被棄的『死車』已成為小區及街頭的『新型垃圾』,正在嚴重影響公共環境及衛生。這些死車都從哪來?車主為何寧可扔掉也不送進報廢廠進行報廢拆解?國家新近出臺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能否將這些『死車』激活?
被棄報廢車輛成小區『毒瘤』
在道裡區河梁街的哈木器廠院內,記者剛一進小區就看到兩輛殘破不堪的報廢車。其中,一輛轎車前保險杠和發動機蓋缺失,乾癟的車輪已粘到了地上。與其相鄰的一輛商務面包車車窗玻璃破損,車體裡堆滿了各種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
距此不遠,在一幢居民樓前丟棄著兩輛報廢車。一輛白色轎車已被拆解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已扭曲變形的車架。一輛118路雙層巴士四輪不全,車身一角還用磚頭墊起,車窗也早已丟失,現在用木板和報紙代替。
一位居住在附近樓裡的大爺告訴記者,三輛車已在這存在四五年了,巴士是前不久剛出現在這裡的。以前小區一直很乾淨,這些車在這裡放的時間長了,慢慢成了垃圾聚集地。
在南崗區哈工程大學附近的延平街上,一輛沒有車牌、輪胎乾癟的破舊微型載貨車緊頂著一棵大樹停在人行道上。附近居民稱,這輛車在這裡最少放了三年了,不寬的人行道被它佔去了一半。
據市交管部門介紹,目前街頭及居民小區內被棄『死車』逐年增多,2007年以來交管部門陸續收繳並銷毀了大量街頭『死車』,但按照國家物權法財產私有的相關規定,很多『死車』仍然長期佔據著公共環境資源。
補償少寧可扔掉也不去報廢
據介紹,目前哈爾濱市每年達到報廢年限的應報廢車輛可達5000輛左右,實際報廢的只有2000輛左右。每年約有近3000輛報廢車『神秘蒸發』,其中包括大量被棄街頭的『死車』。
目前哈爾濱市有兩家正規汽車報廢拆解廠,年拆解能力在萬臺左右,實際拆解量只有2000輛左右。天華報廢汽車回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報廢廠收到的報廢車主要來源是公交車、機關車輛、效益好的企業車輛,還有一部分肇事損毀車。流失掉的主要是出租車和欠費車。
在國家出臺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前,進入拆解廠的車輛主要參照廢鋼價格給予補貼,以一噸廢鋼收購價1000元計算,一輛捷達車進入報廢廠後,刨除車內塑料、玻璃等雜項重量,最後車主得到的補貼款大概500元左右。
除大量在報廢期前夕被提檔異地販賣的出租車外,還有一些流失掉的車輛是由於長期拖欠檢車費、二環費等費用。達到報廢期時進廠報廢,需一次補齊所有欠費。該廠曾收過一輛三輪摩托車,由於長期拖欠各項費用,報廢時一次補交了近5000元。像這樣進廠報廢會賠錢的,車主算賬後寧可將車丟掉。
『以舊換新』已初顯成效
為了促進消費,鼓勵老舊汽車提前進入報廢廠,國家新出臺了汽車『以舊換新』等相關補貼政策,補貼金額從3000元—6000元不等。目前,黑龍江省已全面展開了相關報廢車的接收工作。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新政策刺激了哈爾濱市報廢車回收市場。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已接收報廢車輛115臺,其中大部分新增報廢車是衝著『以舊換新』補貼來的。
廢汽車回收部門表示,新政出臺後,個人報廢車輛明顯增多,補貼標准較高的微型客貨車增加明顯。市商務局物資市場管理處負責人表示,由於新政策加大了報廢車的補貼力度,今後街頭欠費型『死車』的數量將減少。
專家認為,對現有街頭死車無法通過補貼盤活的,交管部門應與城管部門聯手加大清理力度,通過清查、公告、拍賣或銷毀的方式將街頭『死車』變成重新可用的資源,還美麗環境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