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1月20日訊(記者 雷蕾)大學教授被電信詐騙騙取千萬元巨款、准大學生徐玉玉因電信詐騙被騙學費後死亡……頻頻發生的電信詐騙事件,給公民個人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的威脅。1月20日,省人大代表、黑龍江擎雨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李萬春做客東北網『兩會說』,就防范打擊電信詐騙接受了本網專訪。

省人大代表李萬春接受東北網專訪。
李萬春認為,目前我國電信詐騙之所以能屢屢得手、危害面廣、侵害公私財產數額巨大,與電信詐騙團伙的嚴密結構和細致分工有很大關系。從其內部構成上看,犯罪組織呈現『金字塔』型模式,且已經形成產業化運轉機制。處在『金字塔』頂端的團伙首要組織者大多位於境外,其下設置多級代理人負責在國內發展組織和指揮行動。在進行電信詐騙活動時有明確的分工,整個流程,由不同團伙分工實施,相互之間按流程銜接,互不交叉,並且僅與上線單線聯系。
李萬春說,當下比較典型的詐騙方式有:『猜猜我是誰』、『你的帳戶有資金異常變動』、『你涉嫌違法了』、『你乘坐的xx航班取消了』,虛假綁架、生病或車禍、救災捐款、刷卡消費、電話欠費、快遞退件、購車退稅、各類中獎、低息貸款,冒充被害人單位領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銀行、電信工作人員進行詐騙等上百種,詐騙手段花樣不斷翻新,與時俱進。而由於詐騙團伙內部實行層級分工、單線聯系,彼此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流程,甚至彼此根本不相識、不知曉,使得詐騙團伙構成更加隱蔽。此外,團伙成員對自己使用的手機等通訊工具實行專機專用、定期換號,且用於作案使用的手機SIM卡都是無記名的黑卡。接收贓款的銀行卡帳戶都屬虛假開戶且全國各地分散。這些更加隱蔽的作案手段,令被侵害對象防不勝防。
李萬春建議,要徹底打壓電信詐騙的囂張氣焰,首先要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同時,防范打擊電信詐騙不應該是偵查機關一家之事,而應是社會團體、金融電信、輿論媒體等各類主體與偵查機關一道齊心合力、打防結合,進行綜合治理。其次,要通過不同渠道對普通民眾進行宣傳教育,擴大社會知情面,增強公民個人對此類犯罪的認知,提昇抵御犯罪侵害的能力;此外,電信詐騙是一項技術工種,涉及到電信新設備、新產品的運用。在與電信詐騙相關的電信公司、銀行及公安機關都應該從技術上加強對詐騙的預警及防范。
『由於電信詐騙犯罪的手法相對專業,偵查機關也要用專業的辦法進行打擊,偵查人員想要有效地遏制和打擊電信詐騙要不斷學習充電,掌握更高的現代通信技術手段、電子技術知識,取得技術上的絕對優勢。』李萬春補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