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5月24日訊(郭策 張良 記者 周秘)在祖國最北端,漠河縣北極村,北極邊防派出所官兵和鄂溫克族樺樹皮手工藝人劉書洋在此相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卻有著共同的心願,守護一方安寧,傳承民族文化。

劉書洋為北極邊防派出所民警介紹樺樹皮畫。 劉松 攝
樺樹皮畫是我國北方特有的一種工藝品,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樺樹皮畫以白樺樹上剝落的樹皮為原料,經過『藝人』精細加工制成。
在我國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有著繁茂的樺樹林,過去生活在這裡鄂溫克族、錫伯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都有過制作樺樹皮器具和工藝品的歷史,他們將自己的文化、歷史和對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這一件件樺樹皮工藝品中。
59歲的鄂溫克族老人劉書洋的家在黑龍江畔、漠河北極村七星山腳下,一個依山傍水而建的『木刻楞』房子裡,房子的邊上有著最具鄂倫春族特色的建築——『撮羅子』。劉書洋的家,與其稱之為家,不如說更像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工作室。一個木制的辦公桌,桌上擺放著一張正在制作的樺樹皮,桌子對面的牆上則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樺樹皮畫,他睡覺的床上也擺著一個畫架子。
因為從小就喜歡畫畫,高中剛畢業後劉書洋來到鄂溫克族居住的村莊插隊,從那時起,開始接觸樺樹皮畫,到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樺樹皮畫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0年5月,他把家安在北極村,成為了北極村的一名村民。
2010年6月,劉書洋剛來北極村搞藝術創作的時候,自己去北極村周圍的林場選取樺樹皮材料,結果被巡邊的派出所民警發現還對他進行了深刻的教育。』由於樺樹皮畫選材制作的特殊性,劉書洋只能選取白樺樹的樹皮進行制作,但林業保護的相關政策出臺後,原材料的選取變成了問題,也正是因為這樣一次尷尬的經歷,讓劉書洋老人與北極邊防派出所建立了聯系。
一邊是民族文化,一邊是生態保護,如何處理好這其中的關系,成為了當時派出所民警思考的難題。為了幫助劉書洋老人繼續進行藝術創作,北極邊防派出所向當地政府部門做了匯報,並聯系林業等相關部門,讓老人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對一些指定的白樺樹進行材料選取。
『當時的派出所教導員溫勇經常來我這裡走訪,對我噓寒問暖,有時還會讓民警在巡邊時幫留意一些白樺樹的倒木,並幫忙運送過來。』提起派出所對自己的幫助,劉書洋老人十分感激。除了幫忙留意樺樹皮畫制作材料,派出所的民警們還會不時將劉書洋的作品帶回村裡免費展覽。
『制作樺樹皮工藝品工序非常復雜,就像做一個樺樹皮盒就需要打磨、雕刻、封盒等許多工序纔能出層次感,如果是作畫,美術不行就要先學美術。許多年輕人都堅持不了太久,因為這項工藝太死板。』劉書洋說,雖然派出所的幫助讓他的創作有了保障,但是做好樺樹皮畫工藝的傳承仍存在著不小的問題。隨著樺樹資源的銳減,少數民族的手工藝人也在逐年減少,樺樹文化在逐漸蕭條,樺樹工藝的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這些年,劉書洋相繼收了十幾個學徒,但是最後很多孩子都離開了山林,放下了手中的烙筆,這讓本就瀕臨失傳的樺樹皮工藝技術更加雪上加霜。
據民警張春茂介紹,派出所這些年來,一直為了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樺樹皮畫而努力,民警在景區執勤之餘幫助老人做樺樹皮畫的宣傳工作,先後聯系省市級和中央級的多家媒體來幫助他做宣傳,開展書畫名家進經營活動讓劉書洋與名家進行創作交流,並把這裡定成了官兵文化培訓基地。
2016年,北極邊防派出所制作的微電影《蒙古族邊防警官和鄂溫克族手工藝人的最北守護》,在多家網絡媒體上發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劉書洋老人和他的樺樹皮畫也再一次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劉書洋和他的樺樹皮工藝品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關注,不少中外旅客慕名而來。2017年1月,駐地北極中心校的十餘名學生受邀來到北極邊防派出所參觀,派出所特邀劉書洋老人為孩子們講解樺樹皮畫制作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