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當下,已經被稱為AI時代,AI換臉、AI擬聲技術已日趨成熟。
然而,惡作劇、詐騙、侵權等事件頻出,使得人工智能技術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日,大慶市一位女大學生反映,她的照片被同學制作成搞笑視頻發到了微信群裡,讓她出盡了洋相。她不知對方的這種行為是否已經侵權,如果是,她該如何維權?
對此,記者在采訪中發現,AI技術已呈現出諸多亂象,市民需謹慎應對。

被惡搞成猛張飛
劉洋(化名)是一名大三學生,在大慶市一所高校就讀。
她和10多名比較要好的同學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每天在群裡分享著學習生活中的趣事,氣氛一直十分和諧。
前幾天,這份和諧被一個惡搞視頻破壞了。
劉洋下課後打開微信,發現同學群裡有近百條未讀信息,進群後,看到大家都在熱議兩個視頻,而這兩個視頻的主角竟是她和另一名同學,她們都變成了猛張飛的樣子,手拿長矛不斷揮舞,臉卻是她和同學本人,配合上動作,十分搞笑。
劉洋說,這兩個視頻發上來以後,她和同學成了被取笑的對象。但當時自己並未過多在意,只覺得這是一場惡作劇,大家笑一笑也就過去了。
惡搞視頻已擴散
劉洋沒想到,只隔了一天,她又被『惡搞』了。
劉洋告訴記者,第二天,又有自己被惡搞的視頻發到了群裡。這一次,自己被合成了蠟筆小新的形象,搞笑的動畫再一次讓群裡熱鬧了起來,讓劉洋感到顏面盡失。
對此,劉洋既氣憤又疑惑,不知對方是如何制作的視頻,視頻與以往PS合成的圖片完全不同,臉和卡通人物的身體非常協調,竟毫無違和感。
劉洋立即找到了制作視頻的同學,希望她不要再繼續惡搞了。
可是,對方卻毫不在意地表示只不過是『發著玩』,別太認真,並稱以後還會制作更多有趣視頻,這讓劉洋感到更加氣憤。
劉洋了解到,這個動畫視頻是通過AI換臉軟件做的,她面部的視頻則是從她朋友圈發的自拍照和視頻中采集,進一步通過軟件智能生成的。
劉洋表示,目前,兩個惡搞視頻已被發到了多個群裡,給自己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因此,她想追究對方的責任,制止對方不要再這麼做。
AI換臉頻惹禍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合成效果好、操作更簡便,AI換臉軟件非常受追捧,只需要把相關照片和視頻交給顯卡和CPU,就能快速完成以往要幾天纔能完成的視頻制作。
而相關軟件更是不難獲得,有的公司開發出了小程序,只需要簡單操作就能將自己或他人的頭像合成到固定的模板上;也有更為高端復雜的軟件,可以通過PC端制作更加專業的換臉視頻。
而這些軟件程序在推廣時,無不在宣稱快速、完美換臉,大大忽略了其可能造成侵權甚至是詐騙等違法行為的風險。
記者了解到,近段時間『AI換臉』已惹了不少『麻煩』,例如,有『明星』被AI換臉技術合成了主播的臉在直播間賣貨,該直播間已被起訴。
眼見不一定為實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除了大量換臉惡搞的合成視頻充斥在各大網絡平臺外,還有利用AI換臉技術實施電信詐騙的案例。
福建的一名男子10分鍾內被騙了430萬元,而騙子就是利用視頻、照片、聲音通過AI技術進行換臉擬聲,冒充他人進行微信視頻通話,騙取了當事人的信任。
以往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可是,隨著科技發展,眼見也不一定為實。就在人們還沒有盡情享受人工智能提供的服務時,騙子已經利用人工智能在詐騙了。在『朋友』借錢一事上,人們的警惕性雖有所提高,但是,現在如果只是看到視頻通話中的人便打消疑慮,也有可能被騙。
未經同意已侵權
那麼,人們該如何預防這種『高科技』詐騙呢?
警方提醒市民,日常使用網絡時不要過度公開本人照片,尤其是少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發自拍圖片和視頻,保護好自己的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信息。
其次,QQ、微信等社交賬號的驗證碼和密碼一定不能泄露給他人,避免賬號被盜,繼而讓騙子有機可乘。同時,警方還提醒,使用照片AI合成的假臉大部分不會眨眼睛,而通過視頻AI合成的目前還很難分辨,需要大家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相信。
同時,律師也表示,AI換臉屬於深度合成技術,隨意使用可能有侵犯肖像權和名譽權的風險。
根據《民法典》規定,無論是個人、平臺,還是軟件開發商,未經肖像權人同意,通過技術手段擅自使用或者上傳至換臉APP中,供用戶選擇使用肖像的行為,都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
如果有人將他人的臉換到了不雅視頻中,或者利用換臉軟件對他人進行惡意丑化,就有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